来源:@中国经济周刊微博
传承,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。新一代青年正接过前辈的火炬,担起时代责任。在这场师父与徒弟的接力中,技艺被重新激活,理想被赋予新的光彩,文化被注入新的活力。当五四精神的火炬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,他们在钢铁与齿轮、戏台与云端之间,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。
本刊记者 贾璇
凌晨4点,北京西南郊区的一间数控车间内,机床轰鸣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。机床显示屏的蓝光映照在“数控达人”孙长胜的脸上,专注的神情一如他刚进厂时。
2008年10月,21岁的孙长胜正式成为一名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人,参与并见证航天制造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转型升级。
孙长胜和钱卫中探讨工作受访者|供图
工作中的孙长胜受访者|供图
“用起这些设备,你就真正属于航天了”
发动机的技术革新,是推进飞行器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,被称为现代工业“皇冠上的明珠”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十一研究所,是我国最大的冲压发动机及弹用涡轮发动机研制生产单位。
2008年10月,21岁的孙长胜凭借全优成绩进入该单位的数控车间。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,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、计算机技术、现代控制技术等于一体,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、集成化和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“只要写好代码,机床就能把东西做出来,还挺有意思。”回忆起最初入行数控专业,孙长胜笑着说。更令他开心的是成为钱卫中的徒弟。
钱卫中是中国航天数控领域的领军代表,是我国首条全国产化的智能制造数控加工生产线的首位操控工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,先后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“中国航天基金奖”等荣誉称号。
对于这位“小徒弟”,钱师傅如此评价:“这小子有冲劲儿,手稳心细,天生就是干数控的料。”
孙长胜至今难忘拜师的那一天。钱师傅带他走到一台机床前,语重心长地说:“用起这些设备,你就真正属于航天了。”
除了专业知识和经验,钱师傅还将自己的独门绝技——机床的声音会“说话”,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孙长胜。
一次加工中,钱师傅仅凭机床切削声音的细微变化,就判断出是机床上的刀具出现了磨损,手把手教孙长胜调整参数,将零件合格率从70%提升至98%。得益于这种“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”的感官训练,孙长胜练就了“人机合一”的本领。他能通过机床振动频率预判加工状态,将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1/4(0.016毫米)以内。
对于一线操作者,技能大赛是检验技术最好的试金石。2011年,孙长胜首次参加院级竞赛,2015年便出现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上,最终获得“全国技术能手”的荣誉。同年12月3日,孙长胜走上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台,成为航天领域的青年大国工匠。
如今,曾经的徒弟小孙已经成长为航天工匠孙师傅,以孙长胜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员中,有3人已成为高级技师,5人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摘金夺银。2020年,他带领青年突击队创新“四装夹合一”工艺,将某型产品加工时间从40分钟压缩至10分钟,推动160余件重点任务按期交付。
创新与坚守:老技艺遇上数字化革命
在数字化浪潮中,孙长胜始终保持着对手工技艺的敬畏。他至今坚持手磨钻头,认为“手动修磨能培养对刀具的肌肉记忆”。这一习惯源自钱师傅的教诲:数控设备再先进,手感永远是基本功。
“钱师傅跟我说。以前条件艰苦,手工修磨钻头是常事,这不仅能锻炼手感,还能让人更了解刀具和加工原理。”孙长胜说。
虽为两代人,但师徒二人对于“工匠精神”的理解却高度一致——对技艺精益求精,不断钻研。
2018年设计国产五轴机床示范线时,孙长胜将师傅的实战经验融入算法,开发出“自适应加工系统”,使异型件加工余量测量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。
这种“老技艺+新技术”的融合,让团队突破多项高端制造难题:自主研发的五轴测量功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,液压自动工装实现薄壁件“零变形”加工。工信部专家评价:“这套系统让国产高端数控设备可靠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。”
在人民大会堂领取“全国技术能手”奖章时,孙长胜牢记钱师傅的叮嘱:“不能骄傲,未来要为航天拼得更狠。”如今,他将这句话传递给徒弟,通过“孙长胜创新工作室”搭建成长平台,每月组织“揭榜挂帅”攻克技术难题,定期开展“车削气球”“鸡蛋刻字”等极限训练。
“我经常和青年团队讲钱师傅的事儿,通过分享我和钱师傅一起经历的任务,让他们明白我们工作的意义。”孙长胜。
钱师傅和工友用钢尺和锉刀打破技术封锁,孙长胜团队用数字化工艺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智造”,从师徒传承到数字化创新,“为国铸剑”的底色永远是精益求精的匠心和永不褪色的报国情怀。